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内江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建设滨水宜居宜业公园城市

内江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建设滨水宜居宜业公园城市

 二维码 1

历届内江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统筹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全力打造“人水和谐”生态样本,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6月,四川省内江市成功创建为“国家节水型城市”。近年来,内江先后获得“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国典型区域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全国第一、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四川省生态环境试点城市”等称号,入选“四川省2023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内江,地处成渝腹心,“九曲十一弯”的沱江穿城而过,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半城山色、半城水韵”。

内江全景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

内江城区历来“拥江”发展,城市节水工作受到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节水型城市创建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分管常委、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管委会)分管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城市节水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重要事项,并将节水型城市建设主要工作任务纳入政府年度绩效目标考核,督促各区、各成员单位严格落实节水城市工作责任,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健全法规体系,完善顶层设计

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供水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了《内江市甜城湖保护条例》《内江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印发了《内江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2019)》《内江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方案(2021)》《内江市城市节水管理办法》《内江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内江市城市节约用水奖励细则》等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余个;编制了《内江市中心城区城市节水规划(2018年—2030年)》《内江市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2015—2030)》《内江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等专项规划,有效促进了内江市城市节水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夯实基础工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建立了内江市城市节约用水情况统计报表制度,并获得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开展计划用水管理,对中心城区年用水量达到2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以及用水量达到3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非居民公共用水单位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对计划用水量、实际用水量、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及单位产品用水量等指标进行统计。明确城市供水企业负责组织各用水单位、企业填报、审核和专人统计汇总,非居民计划用水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系统治理跑冒滴漏。实施老旧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5类共37个项目,共改造老旧供水管网230公里,海绵化改造老旧小区94个;结合“三供一业”改造、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开展户表改造,居民用水一户一表率达到99.5%;建设“内江智慧水务系统”,实现漏损分析和预警。

图片

检查生活器具是否符合国家节水标准


推广节水型器具。对中心城区生活用水器具市场销售的用水器具及水效标识进行全覆盖检查,确保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合格达标。对新、改、扩建项目,在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等环节把关,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洁具,要求100%安装节水型用水器具。强化载体建设。制定节约用水奖励细则,建立节水奖励制度;对财政资金投资工程、公园绿地以及公共建筑工程节水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贴;推广节水新技术新设备使用,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节水改造,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小区。截至2022年,创建省、市级节水型单位120家、节水企业30家,25个住宅小区获得“四川省节水型小区”称号,46个小区获得“内江市节水型小区”称号。

坚持系统治理,构建节水大环境

强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内江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世代工程”,着力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施内江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行动,系统打包、全域覆盖,将内江主城区、县城、乡镇93个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11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10公里沱江岸线生态修复统一建立项目库,实施由135个项目组成、总投资62.82亿元的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为水环境综合治理“硬件”设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铁腕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的原则,紧扣“把11条黑臭水体建设成为11个生态公园”的目标,内江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实施生态修复、景观建设。2020年底前,11条城市黑臭水体经治理全部达到长制久清,沿线新增公园绿地173万余平方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逐步呈现,连接城乡的11个生态公园镶嵌在甜城大地上。同时,继续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升级版——内江城区百里碧道建设。以沱江为主轴,向两岸支流湖库延伸碧道及绿廊,优化滨水环境、贯通水岸空间,构建起“一环、两轴、九线、多楔”的甜城碧道体系,181公里的甜城碧道蜿蜒在青山绿水间。

加强排污管道病害治理。组织实施了内江城区地下管线雨污分流暨排水管道病害治理,完成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线修补测1811公里;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内部排水管道普查843公里,排水户调查418户;调查沱江内江城区段和谢家河沿岸污水直排口127个;完成重要路段排水管道清淤47.89公里;完成市政排水管道检测539.80公里;完成沿江提升泵站、合流制溢流口和雨水口在线监测系统安装34个,采集建立城区污水直排口出水水质水量等基础数据档案;开展内江城镇污水处理监测信息系统提档升级;建立内江市中心城区厂网河湖管理信息系统,将现有城市供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城市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地下管网普查、排水户档案、排水管网病害、溢流口监测、城市排水防洪、海绵设施、再生水利用等10余个系统整合到一起,建立了综合管网一张图。

图片

谢家河再生水厂


抓好再生水利用配置。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建成谢家河再生水厂等厂(站)4座、在建2座,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管道12公里,开辟城市“第二水源”,解“城市之渴”“缺水之忧”,为水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水生态改善开辟新空间,提供新动能。2022年内江城区共生产利用再生水1654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28.11%;谢家河,内江市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源源不断用于绿地浇洒、街道冲洗、公建冲厕和建筑施工等,占比达43.5%;谢家河、经开区园区等再生水厂,向谢家河、益民溪等沱江支流河道生态补水,占比达56.5%。再生水的广泛利用,替换了大量自来水,节约了优质水源。

图片

秀美甜城湖(王斌 摄)


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3年7月1日,《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条例》发布实施,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走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合力攻坚。坚持“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措施,实施径流污染控制、水资源节约、热岛效应缓解和降碳减排。截至2022年底,内江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32.1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32%。将森林绿地的涵水功能与城市生态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流域共治、水陆共治,优化绿地结构、完善景观绿廊、打造郊野公园、加速绿地建设、增补老城绿地,构建“一心、一脉一环、三楔多点”的城市绿地生态圈。截至目前,内江建成海绵型公园绿地213.9公顷、城市公园和滨水湿地32个,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4049.5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13%。大力推进海绵设施进社区、进小区、进企业、进单位,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塘、生物滞留池等海绵设施,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呼吸”得更加润泽新鲜。统筹实施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建成海绵型建筑小区64个、道路33公里、广场3个,海绵型单位16个,全力提高人居环境品质,让大自然活水源源不断地浸润着百姓心田。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节水氛围

图片

宣传节约用水


以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为契机,组织开展“节水进企业、进小区”“小手拉大手”“人人争当节水大使”“校园红领巾节水岗”等活动,通过发放节水手册、宣传彩页、宣传海报,走进再生水厂、自来水厂等现场活动,大力普及节水知识。同时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广播等传统新闻媒体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树立典型;积极运用新媒体,利用抖音、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不定期发送节水相关信息,增强市民节水意识,营造全民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

一江碧水映甜城,十里青山展画卷。内江将始终坚持“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理念,持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滨水公园之城、宜居宜业之城,奋力推进新时代内江振兴崛起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展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