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福建三明: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引领山地河谷城市“吐纳自如”的生态革命

福建三明: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引领山地河谷城市“吐纳自如”的生态革命

 二维码 5
2023年5月,福建省三明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两年来,三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重要论述,围绕“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总体目标,补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排水防涝两个生态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城边山水+城区雨水+滨江洪水”海绵三水调节带,打造4片典型海绵示范区。目前,三明市主城区80.83%区段防洪标准达30年一遇降雨、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40.91%、再生水利用达135.72万吨、内涝防治有效应对10年一遇降雨、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0.92%、污水处理厂进水BOD平均浓度达104.44毫克/升、群众满意度高达95.3%

图片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后的群二社区一景

坚持生态引领、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示范片区引领全域发展
三明市围绕解决“山水、雨水、洪水”等“三水”叠加内涝问题,建立“上拦、中疏、下排、外挡”的防洪排涝总体布局,全面提升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结合山地城市的特色及山水格局,协同打造列东贵溪洋洪涝同治示范区、城关富兴堡污涝同治示范区、“生态新城康养宜居+海绵示范区”、“东门古街历史文化街区+海绵示范区”4种类型,开展海绵城市示范重点片区建设,可覆盖城区34.2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而引领全域的海绵城市建设。
一是列东贵溪洋洪涝同治示范区重点利用湖体的调蓄空间削减并滞蓄山水,构建雨水蓄排体系,同时针对老城区建设密度大、多采用合流制排水等问题,充分利用坡度大的特点,重构地表排水系统,并串联城区沿街绿色调蓄空间,充分利用绿地的蓄滞净作用,从而提升城区排水能力、消除内涝点并净化初期雨水。二是城关富兴堡污涝同治示范区重点通过山谷拦蓄等措施,延缓山水进城,削减洪峰,利用山谷及行泄通道滞蓄雨水,通过源头设施串联排水系统,同时通过新建排水管网及实施混接、错接改造等,提升污水收集效能。三是“生态新城康养宜居+海绵示范区”依托新建片区的优势,建设高标准海绵片区,以如意湖体、林业溪等大海绵体为依托,通过源头项目收集客水,与周边地块构成汇水网络,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系统性海绵城市新区建设示范区。四是“东门古街历史文化街区+海绵示范区”充分依托历史文化优势,将历史文化有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海绵”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讲好海绵故事,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海绵示范区。
坚持内外联动、总结示范经验,打造三明特色建设模式
一是组织保障机制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三明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城管局设立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二是法治法规护航。三明市出台《三明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三明市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地方规章,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法律约束,提升海绵建设管理水平。三是技术创新与标准输出。三明市先后完成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修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和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构建完整的海绵城市顶层设计体系,为三明市海绵建设保驾护航。
此外,三明市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修编《三明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三明市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导则及审查要点》等一系列技术导则,形成了属地化特征鲜明的标准规范体系,完成“三明主城区利用山谷蓄滞措施提升城市防洪能力”等3个课题研究,为三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补齐短板,让海绵城市造福人民
三明市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契机优先解决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影响较大的问题,如内涝积水、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让人民群众真正有获得感。一是推进东新五路及东乾路片区排涝泵站及配套管网工程、三明市三元区沿山小区内涝防治工程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做到居民出行“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二是推进贵溪洋湿地公园海绵化提升改造工程、如意湖生态湿地公园提升改造工程等公园绿道建设,增加市民休闲娱乐空间,激发周边地块价值潜力;三是推进群二社区海绵公园提升改造、东安新村海绵化提升改造工程等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四是推进碧桂园路延伸段道路改造工程、东乾二路海绵改造工程等道路工程,补齐市政短板,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五是推进生态新城林业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大源溪水系提升改造工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障沿河两岸居民不受洪水危害。
下一步,三明市将持续深入学习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久久为功,全力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模式,为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作出三明贡献。

图片

图片


展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