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广东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速:从“有”到“优”的民生新篇章

广东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速:从“有”到“优”的民生新篇章

 二维码 3

在春风拂面的南粤大地,一场关乎民生的无声变革正在悄然展开。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省残联、省民政厅发布《2025年广东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并对接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最新政策部署。这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张承诺书——让每一位行动不便的居民都能在这片土地上自由行走、安心生活。


政策风向:国家和地方的双重共鸣


无障碍设施建设早已不是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2023年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全国铺开了一张法治蓝图,要求各地将无障碍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在近期明确提出,要以“精细化、智能化”为抓手,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改造。广东的《要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既是对标国家战略,又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从制度完善到项目落地的全方位规划。


“我们要让无障碍设施不仅‘有’,更要‘优’。”一位参与文件起草的人员透露,《要点》背后是对标的是广东城镇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计划,目标直指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公园广场等重点领域。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进,更是对社会公平的深刻回应。


深圳笔架山公园无障天桥


广东实践:从试点到样板的创新探索


《要点》亮点频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策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被选为首批无障碍设施专项体检试点城市,将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推动体检成果转化为实际改造项目。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既务实又大胆,旨在为全省乃至全国积累可复制的经验。


与此同时,广东还计划年内打造多个“十分钟无障碍生活圈”样板区。以广州和深圳为先锋,这些区域将以居住区为中心,围绕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优化出行、就医、购物、休闲等场景的无障碍设施。试想一位坐轮椅的老人,从家门口到公园散步,再到社区医院拿药,全程无需他人搀扶——这样的愿景正在逐步照进现实。


民生细节:从公园到居家的适老化升级


文件特别提到,2025年广东将完成约500座城市公园的无障碍及适老化改造。这项任务被纳入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显示出政府对民生细节的高度重视。不仅如此,居家无障碍改造也被提上日程,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升级也在同步推进。这些举措直击老年人、残疾人日常生活的痛点,展现了政策温度。


“以前去公园,台阶多,轮椅根本上不去。现在听说要改造成无障碍的,我特别期待。”家住广州天河区的退休老人李阿姨说道。这样的声音,在广东城乡的角落里并不鲜见。


保障落地:技术与监督双轮驱动


理想很丰满,落地需扎实。《要点》为此设计了多重保障机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联合省残联、民政厅制定无障碍专项规划、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和建设技术指南,确保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五同步”——同步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交付环节一个不落。此外,全省范围内的专项抽查和地方自查整改也将双管齐下,督促项目高质量完成。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众参与的引入。通过普法宣传、助残日和敬老月活动,广东计划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无障碍建设,甚至还将举办技术产品展览和专业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和施工单位的能力。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为政策的落地增添了活力。


图片

深圳地铁-无障碍服务


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只看它走得多快,更看它走得有多温柔。广东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并不只是“修补短板”,而是一次价值观的升级——它强调的是城市包容性和人的尊严感。当 “无障碍” 从物理空间延伸至服务体系,从设施建设深化到文化认同,广东正在书写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注脚。


展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