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江西永新:老城保护更新谱写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江西永新:老城保护更新谱写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维码 4

永新县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西部,县名源于《大学·礼记》,意为“日永月新”。永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红、生态美、人文浓。

永新老城紧邻禾水河,远眺东华山,环境优美。老城内有原住民800余户共2000余人,较好地保留着传统生产生活网络,是永新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乡愁记忆的重要承载地。但是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永新县遇到了和全国大量县城类似的困境,如老城基础设施破旧、建筑年久失修、功能衰败、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2019年5月开始,永新县启动了老城保护更新工作,积极探索以小尺度、渐进式、微改造为主的老城保护更新模式。经过6年的努力,永新老城保护更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采用微更新的绣花功夫,让老城空间留骨、留白、留忆

永新老城内保留着宋、明、清、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建构筑物,它们共同形成了老城的独特景观和历史记忆。因此,永新老城采取了“针灸式改造、对症下针、点式切入”的微更新思路,通过刺激局部来激活整体。

图片

幸福街夜景



留骨增肉,修复老城肌理。在空间布局上保留了老城格局骨架,延续了传统街巷网络,在保护更新中确定了“建筑产权基本不动、空间肌理基本不改、原有居民基本不迁、社会网络基本不变”的“四不”原则,对基础设施、传统建筑进行了改造提升和保护修缮。目前完成了3条主要街巷的沿街风貌提升,街巷铺装更新,小品、指示牌、路灯等设施建设,整治了沿街一进院落约3.9万平方米的建筑,修缮了51栋包含原中共湘赣省委旧址、宋朝南塔等约2.4万平方米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延续了传统风貌,完善了内部设施,加固了650栋(约19.5万平方米)普通居民楼。更新过程不拆一砖一瓦,保留文化底蕴,老城的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有效利用率达90%以上。设计团队通过艺术化手段对建筑立面进行提升改造,涉及的100余栋建筑物大多保留原有建筑风格,通过修缮加固、增加安全架构,提升居民获得感。

留忆铸魂,点亮城市记忆。公共空间设计注重结合永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居民习俗等设置多样主题和空间形式。例如每个小花园结合自身主题对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再现——“忆园”布局展现了原红四军军部旧址格局,珍园设计成纪念贺子珍同志的小型台地花园。通过红色文化、非遗展示、艺术体验、传统美食、休闲民宿等业态的培育,以街巷、绿道等为载体,将老城及周边文化资源串联,形成内涵丰富的文化体验路径。

图片

口袋公园——珍园



留白补短,优化老城功能。用“减法”为老城减压,老城内原则上不再新建超高、大体量建筑,不再新增学校、医院、大型文体设施等项目,把与老城定位不相关的功能逐步转移疏解至县城新区、高铁新区和西峰山组团等区域,老城腾退的空间用于公共绿化和必要功能的补齐。以“加法”为老城补短,打通了老城通往新区的禾河北路,疏通了小街小巷“经络”,新增了一批停车泊位,结合残垣断壁、舍屋、废弃地等建设了7个口袋花园和文化小广场,总面积近700平方米。

继承山水营城智慧,让老城融入山色、水色、景色

永新把“山水禾城”作为独特品牌,不破坏山体、不改变水系,深入挖掘传统山水营建智慧,修复“山—水—城”格局,营造“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空间特色。

治山添秀色。以永新传统山城秩序为参照,按照“远山目可览,近山行可达”的思路,结合山体营造可游、可赏的郊野游憩空间,建设爬山步道和少量公共设施。对城市周边的小山小坡,不采取推平之类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地打造小游园、湿地公园等,满足居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老建筑改造为图书馆



理水增灵韵。疏浚历史水系,再现渡口、码头、浮桥、阁塔等历史景观,使老城与滨水区域有机融合。在江堤内侧引入人工水系,穿流郊野地中的水塘,沿溪设游步道和休息场地,把自然带回老城生活场景之中。对老旧小区改造尽量使用透水混凝土,铺装透水道路和停车位,同步完善老城地下雨污分流管网建设。

通廊亲山水。永新老城打通了12条望山通水的廊道,严格控制滨水建筑的高度与体量,改善街巷的望山视线。在重要节点处设计了望山亲水平台、游憩体验路径、景观步行桥等,对老城依山就水的自由城垣轮廓进行标识,增强老城内重要空间对山水环境的感知度。

推进多主体共同缔造,让老城充满古味、潮味、风味

永新老城保护更新搭建了规划、策划、建筑、景观、运营、艺术、居民、商家、投资商等多元主体共同缔造的平台,通过工作营、设计竞赛、设计周、生活节等方式推动项目精准落地。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下,居民和游客能切身感受到老城的温度、文化的厚度和产业的热度,形成了具有永新味道的特色功能区。

图片

老厂房改造为小剧场



文创产业传“古味”。以老城文化底蕴为基础,以市场化方式对永新的红色、书法、非遗等文化进行整合,孵化本地特色的文创产业。例如,海天春茶馆是当年贺子珍同志发展共产党员的秘密联络点,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在城市更新中修复了原有茶文化功能,昔日的“大碗茶”重新回归百姓生活,并融入书舍、曲艺等活态文化,现已成为老城“新客厅”、红色文化“展览所”。联动江西的茶产业和文旅产业链,还将永新游子与这座城紧密连接起来。

多元业态引“潮味”。主动满足多元群体“吃、住、行、游、购、娱、学”等消费全链条的需要,引入地方美食、土特产、文化演艺、文旅商品、艺术培训等30余家经营主体,聚集有创意的资源,孵化老城文化新品牌,如图书馆、民宿、茶室、咖啡馆、汉服体验馆等新业态、新品牌,老城已成为聚会、写生、花艺培训、网络直播等重要场所。

地摊经济创“风味”。对老城内自发形成的“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予以保留提升,允许在不占消防通道等应急场所的前提下,在指定时间和划定路段从事夜市烧烤、文创产品、农副产品、生活日用品销售等经营活动。目前,老城内共有流动摊位60多个,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为100多个家庭提供了生活保障,也为老城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

总之,永新紧紧围绕满足“人”的需求这一关键目标,找出病灶,对症“下针”,通过挖掘文脉唤起人的记忆,通过优化功能改善人的生活,植入业态激发人的参与,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永新模式,为全国普通县城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图片


展会新闻